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4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為阿拉善沙漠的主體,為中國第二大沙漠,面積約5.2萬平方公里,規模屬於沙海(sand sea)等級,第一和第三分別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和騰格里沙漠。抵達目的地之前,要先穿越一片大荒漠眼,荒漠上零星分布的低矮小草和電線桿,偶爾看見駱駝群,以及一些防風定沙工法,通過檢查哨後,公路直直穿越沙漠,看似沒有盡頭,如果把人不小心在這荒漠走失,應該很難活著出來。就在這景色單一的荒漠行駛約三個小時,才抵達巴丹吉林沙漠地質公園的入口,再穿越沙漠40分鐘才到湖泊畔。

圖 巴丹湖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3 丹霞地質公園

今日早上自由參觀張掖的大佛寺,但聽說沒什麼可看的,路口拍拍照,決定要city tour,到一家文青茶店 - 昌寧號茶舖,裝潢和擺設都很清新,有各式、不同年齡的茶樹,價位在28-58人民幣,我們點了綠茶和普洱茶,水溫、茶品質、氣氛俱佳,對於吹了好幾天風的我們,格外輕鬆、悠閒。店員會給一個按鈕和武功法碼,按了就會來幫你加水,加水一次回收一個法碼,在此渡過悠閒的早晨。
圖 昌寧號茶舖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2 崗什卡雪峰

今日沿著青海省東緣或祁連山東側,經崗什卡雪峰前往甘肅的張掖。道路沿著典型的高原地形走著,最高高度達3700公尺,高度高於森林,地景以短草坡為主,山景秀麗。比較可惜這裡山區道路都設計的剛剛好,兩側不是小溝,就是圍籬,幾乎完全沒有任何臨時停駐空間,每當看見路旁的美景,只能從從一瞥而過,不然就是所有車亂停一通,經過的車輛就以瘋狂按喇叭伺候,或者有人等在旁邊收停車費,這裡的山雖廣大遼闊,但缺乏公共空間,反而感覺有些壓迫感。
抵達崗什卡雪峰的入口,從雲縫中可以短暫看到崗什卡露出雪白的山峰,車子沿著U形谷而上,但近年因保育的目的,已經不能進入到最上面,且山區不斷在下雨,只能停留在U形谷中實察。

圖 崗什卡冰河槽谷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2 青海湖

循化年雨量300-400毫米,這幾天就下超過100毫米雨量。很多地方都淹水,道路也因落石而中斷,只能放棄喇家遺址,直接前往青海湖。青海湖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位於祈連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構造陷落盆地,水域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比南投縣略大一些),平均水深約21公尺。

圖 青海湖子湖泊 - 洱海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1 大河家黑砂層剖面

本日考察重點為黃河上游大河家的「黑砂層」。黑砂層的故事要從喇家遺址說起,1999年科學家在黃河上游的積石峽和四溝峽之間的官亭盆地發現具有高度文明的喇家遺址,遺址中發現大量非自然死亡的遺骸,遺骸姿態彷彿說明當時人們面臨劇變式災害,被稱為東方的龐貝城。
圖 大河家黑砂層剖面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0 和政古生物化石館

今日考察點為甘肅臨夏市的和政古生物化石館,臨夏市附近出土許多新生代哺乳內的化石,從晚漸新世的巨犀動物化石群,中中新世的鏟齒象動物化石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馬動物化石群,一直到更新世真馬動物化石群的哺乳類,哺乳類化石非常豐富,有古動物的伊甸園之稱。臨夏盆地最具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便是和政羊、三趾馬、鏟齒象。早期許多的哺乳類的體型都非常巨大且奇特,例如巨犀是一種巨大、沒有角的犀牛,身高可達三公尺,以及巨豬、巨鬣狗,比較奇特就是鏟齒象,其嘴巴下顎特別長,可來刮起地表食物進食。

圖 和政羊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09 諾爾蓋縣 – 朗木寺

沿途經過諾爾蓋草原,新疆師範大學的韓老師開講,解說植物地理空間分布,植物的生長主要受到受到水熱條件的影響,而甘肅南部、四川和西藏的交會點,正好是氣候的分區的過度帶,我們所在諾爾蓋草原北部,地形屬於高原盆地的環境,年雨量600公釐以下,沒有喬木植被,若你觀察到稀疏草原(一兩顆灌木),可以推測年雨量約600公釐,喬木等(雲杉林等)則代表年雨量超過600公釐。而諾爾蓋草原地勢平坦,兩側山坡河流流入草地後,形成彎曲的曲流,並且積水形成沼澤。沿著草坡向上爬,韓老師教我們認識植物,如虎尾草、野燕麥等,若在牧場區域發現某種植物族群比較多,就代表犛牛和羊不愛吃。

圖 蓋爾諾草原的野燕麥與朗木寺編髮

2019年3月5日 星期二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08 主川寺 – 黃龍 – 諾爾蓋縣

由於九寨溝近日被大水沖毀,便改去黃龍風景名勝區,黃龍以他的石灰華階地、冰河、與植被垂直分布帶而著名,海拔從1700~5588公尺,已被選為世界自然遺產。我們此行主要從海拔3198公尺的入口,一直到海拔3553公尺的五彩池。進入園區環境是針葉林,還看到兩隻小松鼠在林間亂竄,可見此處生態資源豐富。黃龍上游地質岩性包括板岩與石灰岩,當雨水入滲至地表,溶蝕石灰岩的碳酸鈣,碳酸鈣溶於水中碳酸氫鈣離子,使得地面漫地流和地下水含有較高的碳酸氫鈣,因環境的溫度或壓力產生變化,或碰到地物接觸時,碳酸鈣析出形成碳酸鈣堆積,形成石灰華階地等地形。

圖  黃龍的生態資源豐富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07 映秀鎮震災遺址 - 川主寺

早上參訪映秀鎮震災遺址,2008年5月12日下午二時,因龍門山斷層錯動,引發四川的汶川一場地規模7.9的大地震,影響整個四川西部山區,而映秀鎮正好鄰近震央附近,造成大量房屋倒塌與堰塞湖潰決等二次災害,全鎮原有約一萬二千人口,死亡人數超過六千人,特別許多學校當時正在上課,倒塌校舍導致許多師生死亡,當時交通和通訊完全重點斷,值得第三天救援部隊方才抵達。

C:\Users\twmtman\Downloads\d07\38173129_2056429894368703_2083454632033517568_n.jpg
映秀鎮漩口中學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06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川西的成都平原西側的岷江之上,始於戰國時代的秦國,由當時蜀郡太首李冰父子規劃興建,沿用至今已經超過兩千年,使得成都平原成為肥沃的「天府之國」,為中國古代最具代表的水利工程,並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身為半個水利人的我,必定要來此朝聖。


圖  世界遺產都江堰

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05 海螺溝冰川

海螺溝冰川位於四川省西緣,屬於中國大陸5A級旅遊景區,也是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之一。海螺溝冰川源自於東側的貢嘎山,貢嘎山海拔7556公尺,為青藏高原東緣之極高峰,號稱「蜀山之王」,據說過去美軍曾經誤測海拔為9500公尺,因而聲名大噪。海螺溝從海拔7556公尺的貢嘎山到底部海拔1500公尺的大渡河,高差達到6000公尺,貢嘎山被認為是高低落差最大的山峰,而海螺溝冰川可從海拔6750公尺延伸到海拔2850公尺,以低海拔現代冰川著名。

圖 海螺溝冰川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04 雅安 – 磨西鎮

為了明日的海螺溝冰川,今天從都江堰市往西南方,進如岷山山脈,一路拉車350公里到的磨西鎮。高速公路可以直達雅安,雅安為2008年汶川地震(Ms = 8.0)和2013年雅安地震(Ms = 7.0)的重災區,但我們經過時已經不易觀察地震遺留的痕跡,經過雅安後則必須走一般道路,道路沿著大渡河上溯,沿途有許多水庫和水力發電設施,兩岸的邊坡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崩塌。

圖 岷江上游的水利設施與山坡地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03 甘肅至四川

早上7:30一路從天水沿著高速公路,直到晚上21:30才到四川的都江堰市,共花了14個小時的700公里長征。沿途觀察到從半乾燥氣候區到季風氣候的地景。在甘肅的邊坡大多經過人為整坡與植草的景觀,往南到了隴南地區,逐漸出現短草和常綠的針闊混合林,到了川北地區的呈現天然的針闊混合林。

 C:\Users\twmtman\Downloads\新增資料夾\01.jpg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02 - 紅層和丹霞地貌

麥積山位於渭河的上游的秦嶺,越過秦嶺便是長江上游的嘉陵江,過去此處地理位置重要,被認為此處為嘉陵江的上游(宋金交界?),後來20世紀財經由地理調查發現源頭在3500公尺,而麥積山因山形如農家積麥之狀而得名。

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並已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麥積山石窟始於南北朝的前秦,現存的佛像最早可追溯自北魏時期。麥積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共有221個石窟,超過一萬尊佛像。佛像則是以泥塑為主,少數岩雕,分為東崖和西崖兩處,最大的佛像於宋代建造。佛像破損主要是因為地震、水流、生物和人為破壞,過去唐代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皆對此造成很大的破壞,以及降雨過後乾燥對於佛像影像很大,為了避免小動物進入築巢和通風,利用紗窗隔開,而人為觸摸也會使與多佛像面目全非。

C:\Users\twmtman\Desktop\蘭州\Day02\DSC_7982.JPG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01 - 蘭州大學

2018年地理學聯合實察 – 發現計畫是由由蘭州大學冰川與沙漠研究中心,以及蘭州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承辦,參與學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和新疆師範大學地理科與旅遊學院,以及其它高校,共計143人。

沿途經過與多黃土和紅土,絕大多數的邊坡都已經處理成階梯狀,並且覆蓋植生,可見綠化工程是非常成功的,除了少數邊坡小規模崩塌和沖蝕發生,有趣的是,在未經植生工程的河道,都可以看到深切的河道,可見若沒有植生保護,當地沖蝕必然非常嚴重。蘭州是黃河上游唯一被黃河流過的大都市,因為黃河河寬較狹窄處從渡口而逐漸發展起來。而這幾天黃河和長江上游連日大雨,黃河水位以處於近十年最高水位。

C:\Users\twmtman\Desktop\蘭州\Day01\IMG_2263.JPG
圖 黃河流經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