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蒙特維冰河中的條紋Ogives

 阿爾卑斯山西北側的蒙特維冰河(mer de glace)是歐洲第三大冰河,照片呈現出壯麗的冰河景觀與眾多高山,包括歐洲為高峰的白朗峰(Mont Blanc, 4810 m) 和大喬拉斯峰 (Grandes Jorasses, 4208 m),這些山峰與稜線都特別尖銳,為典型冰河侵蝕的角峰(horn)與刃嶺 (arete)地形。

由於冰河具有極高的侵蝕與搬運能力,能夠侵蝕周圍岩石,順著冰河往下游攜帶。如照片下方冰河中有許多黑色的石塊,都是被冰河侵蝕與搬運的冰磧(moraine),堆積在兩條冰河中間的稱為中冰磧(medial moraine),冰河上面黑色條紋稱為上冰磧(supraglacial moraines)。

照片拍攝者:J.-F. Hagenmuller;圖片來源:Geomorphology Rules
蒙特維冰河(mer de glace)

特別的是,照片中的冰河呈現黑白相間的彎曲條紋狀,稱為Ogives 或福布斯帶(Forbes bands),是由冰河上的冰瀑在夏季和冬季崩解速度的不同而形成。夏季冰河穿過陡峭的冰瀑時產生消融,使得冰河形成一個凹陷,形成深色帶狀條紋;冬季則累積冰雪形成凸起,形成淺色的帶狀條紋。

Ogives 黑白條紋就如同樹木的年輪,科學家可觀察黑白帶狀條紋之間的距離,去推算冰河移動速度的變化,以及冰河降雪和消融量的變化,瞭解氣候變遷對冰河的衝擊。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冰河中的條紋Ogives,如同樹木的年輪,紀錄冰河演變過程。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冰磧 (moraine)

1 當冰河支流匯入主流時,在巨大的冰河谷中堆積出條狀的中冰磧Medial (阿拉斯加,朗格-聖伊利亞斯國家公園暨保護區) (Wrangell-St. Elias National Park, Alaska)
今年109年學科能力測驗(學測)社會科出了一題冰河地形的題目,要從衛星影像中判斷,冰河中間有一條黑色且平行冰河流向的地形為何?答案是「堆積的
冰磧」。這題確引起許多人疑問,有人認為堆積在冰河上面不能稱為冰磧,應該稱為落石;也有人認為這些石頭仍在運動中,不能稱為堆積….等。

有鑑於大家似乎對冰河地形較陌生,且我今年地形學期末考剛好也考了冰磧的名詞解釋,覺得有必要稍微釐清冰磧 (moraine)的定義?

根據Goudie (2004)的地形學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Geomorphology) 指出:Landforms created by glacial deposition are called moraines,翻譯就是由冰河堆積而成的地形稱為冰磧,而冰磧堆積的沉積物具有稜角狀、掏選度差等特徵,而這些沉積物可以來自冰河對於岩盤的侵蝕,也可以來自於兩側山壁崩落的物質,只是這些不同來源的沉積物經過冰河搬運堆積後,都稱為冰磧。

冰磧可以根據其相對於冰河的位置分為上部(Supraglacial)、底部(subglacial)、和外緣(marginal),也就是位在冰河的上部、底部、和外緣 (圖2),在不同為置有可細分為:

  • 上部(Supraglacial):側冰磧(lateral moraine)、中冰磧(medial moraine)
  • 底部(subglacial):底冰磧(bottom moraine)
  • 外緣(marginal):端冰磧(terminal moraine)
詳見圖3
2冰磧剖面圖
Source: National Geographic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org/media/moraine-illo/?fbclid=IwAR22WaFm45l1RKGf2Y1eH1nkRggPvEK3KxblU3CwJ_uWoOo_K2VMYngdnOk


3 不同位置的冰磧
Chakalian (2015) Glacial Moraines Influence New Techniques in Micro Biomedicine
Source: http://glacierhub.org/wp-content/uploads/2015/03/newtonclarkmoraine04.jpg 

回到學測的題目(4)
  1. 冰河上面的沉積物堆積而成地形是否為冰磧?答案是肯定的,屬於堆積在上部的中冰磧。
  2. 是否可以歸類為崩落的岩塊?否,不管來源沉積物為何,此地形受到冰河作用且形貌符合中冰磧的地形,就是冰磧。
  3. 該地形仍在運動中,不能稱為堆積的冰磧?冰磧就是一種冰河堆積地形(相對於侵蝕地形),究竟是否真的處於靜止狀態並不是重點,地表物質本身就會隨時間不斷變動,堆積不代表永久靜止。
4 109年學科能力測驗社會科考題



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4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為阿拉善沙漠的主體,為中國第二大沙漠,面積約5.2萬平方公里,規模屬於沙海(sand sea)等級,第一和第三分別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和騰格里沙漠。抵達目的地之前,要先穿越一片大荒漠眼,荒漠上零星分布的低矮小草和電線桿,偶爾看見駱駝群,以及一些防風定沙工法,通過檢查哨後,公路直直穿越沙漠,看似沒有盡頭,如果把人不小心在這荒漠走失,應該很難活著出來。就在這景色單一的荒漠行駛約三個小時,才抵達巴丹吉林沙漠地質公園的入口,再穿越沙漠40分鐘才到湖泊畔。

圖 巴丹湖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3 丹霞地質公園

今日早上自由參觀張掖的大佛寺,但聽說沒什麼可看的,路口拍拍照,決定要city tour,到一家文青茶店 - 昌寧號茶舖,裝潢和擺設都很清新,有各式、不同年齡的茶樹,價位在28-58人民幣,我們點了綠茶和普洱茶,水溫、茶品質、氣氛俱佳,對於吹了好幾天風的我們,格外輕鬆、悠閒。店員會給一個按鈕和武功法碼,按了就會來幫你加水,加水一次回收一個法碼,在此渡過悠閒的早晨。
圖 昌寧號茶舖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2 崗什卡雪峰

今日沿著青海省東緣或祁連山東側,經崗什卡雪峰前往甘肅的張掖。道路沿著典型的高原地形走著,最高高度達3700公尺,高度高於森林,地景以短草坡為主,山景秀麗。比較可惜這裡山區道路都設計的剛剛好,兩側不是小溝,就是圍籬,幾乎完全沒有任何臨時停駐空間,每當看見路旁的美景,只能從從一瞥而過,不然就是所有車亂停一通,經過的車輛就以瘋狂按喇叭伺候,或者有人等在旁邊收停車費,這裡的山雖廣大遼闊,但缺乏公共空間,反而感覺有些壓迫感。
抵達崗什卡雪峰的入口,從雲縫中可以短暫看到崗什卡露出雪白的山峰,車子沿著U形谷而上,但近年因保育的目的,已經不能進入到最上面,且山區不斷在下雨,只能停留在U形谷中實察。

圖 崗什卡冰河槽谷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2 青海湖

循化年雨量300-400毫米,這幾天就下超過100毫米雨量。很多地方都淹水,道路也因落石而中斷,只能放棄喇家遺址,直接前往青海湖。青海湖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位於祈連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構造陷落盆地,水域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比南投縣略大一些),平均水深約21公尺。

圖 青海湖子湖泊 - 洱海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1 大河家黑砂層剖面

本日考察重點為黃河上游大河家的「黑砂層」。黑砂層的故事要從喇家遺址說起,1999年科學家在黃河上游的積石峽和四溝峽之間的官亭盆地發現具有高度文明的喇家遺址,遺址中發現大量非自然死亡的遺骸,遺骸姿態彷彿說明當時人們面臨劇變式災害,被稱為東方的龐貝城。
圖 大河家黑砂層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