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青川甘發現之旅 Day12 崗什卡雪峰

今日沿著青海省東緣或祁連山東側,經崗什卡雪峰前往甘肅的張掖。道路沿著典型的高原地形走著,最高高度達3700公尺,高度高於森林,地景以短草坡為主,山景秀麗。比較可惜這裡山區道路都設計的剛剛好,兩側不是小溝,就是圍籬,幾乎完全沒有任何臨時停駐空間,每當看見路旁的美景,只能從從一瞥而過,不然就是所有車亂停一通,經過的車輛就以瘋狂按喇叭伺候,或者有人等在旁邊收停車費,這裡的山雖廣大遼闊,但缺乏公共空間,反而感覺有些壓迫感。
抵達崗什卡雪峰的入口,從雲縫中可以短暫看到崗什卡露出雪白的山峰,車子沿著U形谷而上,但近年因保育的目的,已經不能進入到最上面,且山區不斷在下雨,只能停留在U形谷中實察。

圖 崗什卡冰河槽谷


崗什卡雪峰高度5254公尺,是祁連山東緣最高峰,雪線高度約4200-4400公尺,足以形成冰川將河谷侵蝕成U形谷(或稱冰河槽谷),我們目前看到的U形谷為末次冰期侵蝕出來,冰河堆積的隆起的地形稱為冰磧(moraine),為大小顆粒混雜,沒有明顯層理,這種沉積型態稱為冰磧堆積物(till),冰磧沈積物中有的粒徑大於一公尺者,稱為冰川漂礫(glacial erratic)。且冰河的U形谷相較於河流的V形谷,谷底底部平坦,谷的形狀比較平直,所以站在U形谷中,往往可以直接看到冰斗的後壁。

圖 下游的終冰磧

圖 邊坡的碎石坡

我們因為於海報3300公尺的槽谷中,遠低於雪線,此處的河谷已經被其他地形作用重新修飾。如兩側岩盤裸露邊坡經由強烈的凍裂風化(frost weathering)產生大量碎屑,堆積在下邊坡形成碎石坡(talus slope),碎石坡再受到河川侵蝕,在兩側形成由碎石組成的河階,用南湖大山上下圈谷非常相似,說明冰河退去後,地形冰緣(periglacial)和河流(fluvial)作用主導。
王老師也帶我們到另一個制高點,可以看到冰河槽谷的末端有5-6道的終冰磧(terminal moraine),定年的年代分別7萬與2萬年左右,代表冰河後退的歷史。王老師提到更高海拔的地方還有羊背石等地形。我本來找看看是否有冰河擦痕,可惜並無所獲,另外,也發現冰河下游的河水都相當混濁,表示輸砂量非常高,也反映冰河的侵蝕作用是非常劇烈的,或許比較全球冰河和河流的侵蝕型態和速率。

圖 高輸砂量的河川

圖 雷老師解說

圖 與蘭州大學伙伴合照

圖 冰河槽谷的牧民

圖 下游的油菜花田